Monday, August 6, 2018

亲爱的,你的“萌”从哪里来?

在眼下这个世界里,每隔3秒钟就有人将自拍照上传到网络上。自拍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表露,这也没什么可指摘的。若是婴孩天生就会自拍,他们大概分分秒秒都要给自己自拍了。

没办法,他们就是萌萌哒,系出天然,与生俱来。我也喜欢对着孩子拍呀拍,在睡觉前甚至回味地翻阅一阵子。我们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喜滋滋地不看不厌。

作为一名理性的医疗工作者,孩子同样的照片或视频为何让我反复地看?亲爱的宝宝,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我思考了半天,找到了答案。若用两个字,那就是“可爱”;若用一个字,那就是“萌”。婴儿为什么可爱?可爱到底是什么?作为吸引力的一种,可爱与外貌密切相关。奥地利比较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曾长期研究动物习性,获得过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认为可爱必须包含这样的特征:
“婴儿特征的体态或脸孔,特别是小小的身躯有着不成比例的大头、大眼、小鼻与酒窝,而且身体显得圆滚滚又柔软。除了生理方面,婴儿的心理特质也被视为可爱的象征,例如爱玩、脆弱、无助、好奇心、天真以及撒娇等特质。”

很显然,每一个婴儿生下来就具备激发成人爱心泛滥的本领。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讲,婴儿的可爱并非毫无用处,它能让成人产生“养育之心”,确保自己能得到照顾。

作为一种演化策略,它能确保自己在最脆弱的时候得到最全面的照顾。从这个角度想,一个婴儿的降生,将夫妻和双方父母折腾到手忙脚乱,自然有其内在道理。人们将对婴儿的喜爱之情扩展到其他动物上,“每日一萌图”之类的微博能获得广泛转发便是明证。这些图片之所以令人高兴,也正是因为这些动物具有和婴儿一样的幼龄化特质。

说到可爱,不得不提日本。日语里的“可爱”(Kawaii)这个词,原本就是指因羞赧而脸红或无法忍受看见可怜的东西。换言之,Kawaii会使人们不由自主的产生关爱冲动,让人沉迷不已。

日本广岛大学研究者曾发表过一篇题为《Kawaii的力量》的研究报告。他们通过一系列模拟手术的实验发现,观看萌图可使人们在需要小心专注、动作灵巧的任务中发挥更稳定。其原因在于,可爱的图形使人更专注,从而表现的更加耐心细致。

值得警惕的是,萌可能激发人们的另外一种行为,那就是上前捏一把的冲动,心理学家将其视为“可爱诱发的侵略性”(cute-aggression)。换言之,萌或可爱会激发人类的侵略性。

按照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者的分析,可爱会激发人类的保护欲,可当无法很好的发挥这种情感时,人们便会感受到一种挫败感,这种挫败感甚至可能导致反向行为,也就是去侵略与破坏。因此,网络新闻里虐待动物或专门侵犯幼年儿童的暴徒,其行凶部分原因或在于此。
可爱的小婴孩总归要变成“熊孩子”,可爱也绝非他们的“一招鲜”。新近一项心理学研究告诉人们,小朋友们在4岁半之前的脸部特征最讨人喜欢。对父母而言,在此之后的孩子感觉上没那么可爱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Jena Pincott,让人们观看一些照片,上面是从婴儿到6岁不同阶段的面部照片,结果发现不诱发人们产生“快到碗里来”的爱心泛滥的年龄分水岭是4岁半。具体点说,4岁半以后的孩子,面部特征开始出现显著变化。原本凸出的前额,圆滚的脑袋与脸庞,小小的鼻子嘴巴与硕大的眼睛,这些萌的特质将逐渐消失。

是呀!眼下,当我成为一个6岁半男娃的爹时,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种不得不的伤害。孩子的萌劲似乎在渐渐退却,他已出落成一个准小学生了。他已自称为小男子汉,有了些许的条理,也能设身处地......是呀!他已经不需要那些萌来维系自己所得到的恩宠了。他顽皮好动,间或冒险,有时假装......

未来,他将拉着家长勇敢地跳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坑里,然后像蜗牛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