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7, 2018

父亲与女儿:不完美的前世情人

父亲有时会过于宠爱女儿。每个女孩都以父女关系为起点构建自身作为女性的命运。父女关系将自始至终地塑造她,伴随她从小女孩逐渐成长、成熟,恋爱和结婚。
理解女孩与父亲的关系,就是理解父女关系在少女长大成人中的作用。如果女儿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骄傲,那么这种关系将留下积极的影响:父亲对女儿的骄傲会令她无比振奋,这对职业、家庭和感情生活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提振作用。女儿需要父母的期望,但不需要肤浅和自私的期望。然而父女关系也可能具有负面影响,诸如父爱过于泛滥,或是这一关系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口。
如今,很多女性期待找到一个如同父亲那样优秀的男性,同时他不能有父亲的缺点,他要激起她的崇拜之情,他还要给予她有时无法得到或没有充分享受到的呵护。是不是因为这个“完美的父亲”迟迟不现身,才使得她们继续等待下去?是不是因为期待一个融合父亲所有优点的男性,才使得某些女孩找不到能够爱护她们、帮助她们实现女性自我价值的“挚爱”?
图 | pixabay
每个父亲都对女儿的命运至关重要,从她诞生的最初岁月里就已经如此了。父亲该如何发放这通往女性世界的通行证呢?未来的她将会十分需要这本通行证来构筑自己作为女人的生活。父母应该怎么做,应该避免什么,才能让女儿长大后跟父母在一起感到幸福、充满感激,而不是反目成仇?当然,我们不能把女人的人生经历简单归结为与父亲的相处模式,不过女性的满足与不满多少都能从父女的故事中分析出来——只要你对其投入足够的思考!
图 | pixabay
父亲的角色和作用与半个世纪前不同了。父亲在女儿身边的地位或应当占据的位置,已经发生巨变。过去是父道尊严、不苟言笑,现在的父亲不再高不可攀,只要女儿愿意就能效仿父亲的所作所为。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势必发生变化。
如今,父亲亲切而实际地从女儿降生之初就参与她的成长;所有关于此问题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短短几十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女儿的角度来看,与从前来对比的话,女儿现如今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模仿父亲:在求学、生活方式、安身立命、情感和爱情,还有社会成功上,面对父亲,她们的期待也同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她们是谁?她们如何展现自我,她们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据说母亲与女儿之间爱恨交加,父亲与儿子之间交织着共鸣与竞争,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键词是爱以及保持距离。然而父亲与女儿之间存在什么呢?如何界定这一关系,如何解释当代父女关系中
面临的主要困难?尽管每个女孩遇到的困难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家庭里面也不可避免,我却觉得父亲与女儿的故事当中仍然存在隐秘之处,之所以未曾诉诸语言,有时是因为强烈的感情和同样强烈的节制,有时也是因为断断续续积累下来的愤怒和失望。这些情绪可以在某些女孩身上看到,她们认识到父亲无法完全摆脱他自己的童年,于是把他自己母亲的形象寄托在其他女性身上,包括自己的女儿。

随着年龄增长,一切都会改变。父亲常常心酸地看到,女儿已经长大了,他们难过地发现女儿已经成为窈窕淑女,投入另一个男人的臂弯,听到她征求另一个男人的意见,看到她接受来自父亲之外的权威。
随着岁月流逝,虽然父女相知的念头渐渐淡去,女儿对父亲的寻觅却一如往昔。说到底,女儿和父亲之间没有“那么”大的不同,却足够他们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相互沟通和理解。
在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的优美电影《金色池塘》中,简•方达和亨利•方达扮演一对父女,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惊人关系。他们在湖边共处,切尔西(简•方达饰演)意识到她与父亲缺乏沟通,而且她期望得到父爱。诺曼(亨利•方达饰演)生性高傲且言语刻薄,他认清了自己的错误在于不理解女儿对自己的期待。这对父女之间洋溢着强烈的感情,但沟通的缺乏和表面的距离让人猜不透这份感情。
女儿和父亲需要花一辈子时间来相互理解吗?有位女性朋友抱怨男人是自私鬼,我边笑边问她,从几岁开始爱自己的父亲。她戏谑说:“两岁的时候,因为那时我才发现他是个男人!”她忽然又严肃起来,仿佛跟我说出了掏心窝的话:“我相信父亲一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一切告诉他,但是有一个条件:他要耐心听我说话,我批评他的时候他不能发火,也不能摆出一副说一不二的腔调。这种态度常常让我恼火,就好像我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
图 | pixabay
有些女性就她们的父亲与我谈了很长时间,她们也常常颇费唇舌地谈起与父亲相处的种种困难。她们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在爱和羞怯构成的、有时磕磕绊绊的父女关系中,有的人要花整整一生的时间才能真正互相了解、互相靠近并且说出爱的字眼?是不是因为父女关系中,父亲对女儿人生的构建仿佛用水泥盖楼,而水泥需要花时间来凝固,之后才能建起高楼大厦?
在时光的消磨中,女孩成为女人,外在发生了改变,内心却长期保留着孩童时的崇拜。父亲最终接受了女儿长大成人的事实,他们仍然爱着她们,但是是以另外的方式。父女之间的心灵相通有时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给两人留出足够的距离,消除言语中的负罪感和咄咄逼人,让他们如成年人那样深爱对方。一切都要依靠时间……
面对这一切,难道不应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归纳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吗?如今不是更应鼓励父女之间进行比看上去更加艰难的对话吗?父亲应该承认,女儿拥有直觉和期待,哪怕她并不直白地表露出来;女儿也应该明白,父亲心中通常也有温情、爱和尊重,即使他并不善于吐露真情实感。每个人都需要向对方迈出一步。
图 | pixabay
在父女关系的核心,存在着强烈的保持克制的需要,这往往是对过于激烈的感情的一种保护:如果无法全部消除这一障碍,至少要绕开一部分障碍。本书来自所有信任我的身为人女的人,她们向我讲述了她们的父亲。我是男人,也是心理治疗师,因此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无论与父亲的关系是幸福还是不幸,她们都或早或迟向我保证,父亲在她们的生命中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显然,我也把父亲的倾诉,甚至母亲的转述都加入到考量中去。我会尽力理解那些直白的话语,也试图从其余的话中领会隐含之意。

Sunday, October 14, 2018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怀个孕就得了糖尿病


我做过两次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两次都是悲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第一次“糖筛”,过程是悲剧

我先后经历了:
  1. 撕不开糖粉包(糖粉塑料包有必要那么牢固吗?考虑过没吃早饭的孕妇心情吗?);
  2. 用力一撕,糖粉在眼前纷扬成一朵烟花(于是灰头土脸地回去找医生,“麻烦再买一包糖粉”);
  3. 小心翼翼,用最小动作最大力气,成功撕开三包糖粉,老怀大慰地全倒进杯子里,加水……然后,糖粉在杯底结成了一层超硬的糖壳?敲,挖,撬,凿,划……十分钟后,厚厚的糖壳上只有微小的划痕(于是又灰头土脸地回去找医生,“麻烦再买三包糖粉”)。

在终于喝到齁死人的浓糖水后,我下定决心,万一有下次的话,一定要记得:
  1. 自备小剪刀;
  2. 自备搅拌勺;
  3. 先加水再撒糖粉,糖粉要慢慢加入,迅速搅动,确保完全溶解。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居然真的有了下次……

第二次“糖筛”过程很顺利,结果是悲剧

空腹血糖4.1mmol/L可以有,糖水后1小时血糖8.6mmol/L可以有,2小时血糖8.9mmol/L……这个不可以!

医生瞥一眼:“哦,妊娠期糖尿病。”
我震惊了:“可我之前的血糖一直很正常……”
“怀孕有时候就是会这样的。”
垂死挣扎:“我上次怀孕血糖没超标啊……”
“怀孕有时候就是会这样的。”
满怀疑惑:“怎么会2小时血糖反而高过1小时呢?”
“怀孕有时候就是会这样的。”医生说,“控制饮食,多多运动,每天测血糖吧。”

一天扎七次手指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于是我过上了一天扎7次手指头、把入口食物一一记下来分析的悲惨生活

别了,西瓜可乐。别了,油条薯条。别了,甜粥咸粥面线糊。别了,蛋挞蛋卷蛋糕千层。别了,巧克力绿豆饼红豆饼椰子饼太阳饼老婆饼鲜花饼榴莲酥。连厦门小吃沙茶面都升血糖?世间美食去掉一大半,人生乐趣丧失一小半。为什么我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为什么每20个孕妇里就有一个像我那么倒霉的?
母亲与胎儿的利益冲突
促发妊娠期糖尿病

所谓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就是此前没有糖尿病,怀孕了突然得了这毛病。这种事可能发生在任何孕妇身上,这就是为什么怀孕到24~28周都得测一下血糖。这毛病看上去好像不大,初期也没啥症状,不痛不痒的——不就是血糖高了点吗?其实血糖高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不小:胎儿容易过重、难产、出生后容易发生低血糖,胎儿和孕妇未来也都更容易得糖尿病……许多麻烦,不胜枚举。

本来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怀孕就会得糖尿病呢?从机制上说,孕中晚期女性体内产生的一些激素变化,降低了胰岛调节血糖的能力。从风险上说,有些因素会更容易让人在孕后得糖尿病——譬如孕妇年纪大,怀孕前就超重或肥胖,过去怀孕期间出过毛病,家里近亲得过糖尿病,有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等等。


不少因素都会让人更容易在孕后得糖尿病| 图片来源:Pixabay

这些当然都是原因,但原因又分两种: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是什么导致了这件事”,根本原因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前不久日本的邪教教主麻原彰晃死了,直接原因是“他被执行了死刑”,根本原因是“他策划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等一系列伤人害命的案件”。

至于妊娠期糖尿病这件事,直接原因就是“孕中晚期发生的各种生理变化”,而根本原因则是“母亲和胎儿的利益存在冲突”——母亲想要给胎儿足够的养分,同时不要付出过高的健康成本,也不要透支自己未来的生殖潜力;而胎儿则想要“控制”母亲的身体,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营养。

这就是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和大卫·黑格(David Haig)提出的母婴冲突理论
母婴冲突下
子代总能占着便宜

母亲和婴儿确实有着共同的利益——毕竟婴儿身上的基因有一半遗传自母亲。不过,利益并不是完全重合,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是不同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大多数孕妇吃得没现在好,动得比现在多,能提供给胎儿的营养有限。于是胎儿就决定自力更生,把妈妈的血糖搞上去,自己的营养攒起来,出生时体重越大,生存率也就越高——当然,自己难产的风险也会高一点,但是对胎儿来讲,这种交换总体是划算的。

而对孕妇来讲,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尽量多生几个活的”,而不是“尽全力保证肚子里这个活着”。母亲并不希望被一个胎儿攫取过多养分,或者因胎儿个头太大在出生时造成严重创伤

胎儿希望能获得更多营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利大于弊,基因被保留

不过,如果一个基因突变让胎儿获得了“升母亲血糖抢营养”的能力,胎儿小时候固然占便宜了,但是长大后自己要生娃的时候,不就得吃亏了吗?这种基因能保留下来吗

。先说小时候,胎儿自己的存活率显然提高了。等到长大以后,假如胎儿是男性,不必承担孕产的代价,那么自己的后代拥有“升母亲血糖抢营养”基因,显然更占优势。假如胎儿是女性,虽然不如前一种情况有利,但因为子代也只有一半几率继承到“升血糖抢营养”基因,也就是说,自己从母亲那里占了全部的便宜,而子代只有一半概率占到自己便宜,总体依然是利大于弊。而这一半“占自己便宜”的子代里,又有一半男一半女,男性子代继续占大便宜,女性子代继续占小便宜……

难怪这样的基因会在人类身上繁荣昌盛,以至于现在胎儿操纵母亲血糖的本领登峰造极。孕妇们不得不把自己制造的胰岛素水平升到上千倍,但依然很难抵挡胎盘和胎儿制造的一大堆会拮抗胰岛素的激素。于是孕妇血糖节节高升,而人类胎儿越长越大……

胎儿操纵母亲血糖的基因会保留下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母婴冲突,导致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即所谓的“先兆子痫”(preeclampsia),也是一个母婴冲突的例子。胎儿要操纵母亲的血压,是因为当母亲血压稍微升高时(不能升太多),会促使更多的血液流向胎盘,让胎儿得到更多营养补给,长得更大。于是胎盘制造出一种蛋白质,释放到母亲血液中,这种蛋白会让母亲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但同样是这种蛋白,也会伤害母亲的血管内皮,让母亲浮肿,伤害母亲的肾脏、肝脏,严重情况下导致母亲肾衰竭、肝衰竭甚至死亡——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女性会在怀孕生产的过程里死去,而先兆子痫正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合并症之一。
父方基因
帮助胎儿抢夺母方资源

除了母婴之间的冲突,在婴儿体内,甚至还有着父母之间的基因冲突。

哺乳动物有一种很神奇的机制,叫“遗传印记”(gene imprinting)。父母分别给自己的基因打上记号,这样即使传到了胎儿体内,即使父方和母方的基因序列完全一样,也会因为上面的“产地”记号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


父母会给自己的基因打上记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父方基因占便宜

前面提到的“升母亲血糖抢营养”基因,就是一个父母之间基因冲突的例子。来自母亲的这个基因在胎儿体内往往低调不出力;而来自父方基因则会完完全全跟胎儿站在同一边,拼命表达,帮着胎儿尽量抢资

又比如胎盘,这是一种侵略性极强、扎进子宫壁、从母亲那里榨取资源的器官。研究结果发现,促进胎盘生长的,主要是来自父方的基因

父方基因试着尽量多地从母亲那里获得资源,而母方基因则尽量抵抗过度索取,希望用更节制的方式来提供资源。就好像父方基因在说“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母方基因则说“安分点好伐?你穷你有理啊”。

父方基因vs母方基因| 图片来源:Pixabay

—一妻多夫更明显

不止如此,当父方觉得“下一个孩子未必是我的,这一票尽量捞回本”时,父母基因之间的冲突,就会更加明显。

普林斯顿的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用了两种北美小鼠,这两种小鼠体型相仿,但一种是一夫一妻制的小鼠,另一种则是一妻多夫的。

该实验中使用的一种北美小鼠| 图片来源:Jackie Isaacs/USFWS

然后杂交后,后代的大小则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忠诚父亲x 多偶母亲→个头特别小的后代
2)多偶父亲x 忠诚母亲→体型特别大的后代

研究者认为,对于一夫一妻制的忠诚小鼠来说,母亲未来很可能仍然生下同一个父亲的后代,所以父方基因就更节制一点,不那么鼓励胎儿拼命索取。对于一妻多夫的多偶小鼠来说,母亲下一次怀的可能就是别的父亲的后代了,于是父方基因就更贪婪一点,胎儿的生长和索取也过分得多。

也就是说,孕妇之所以会得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毛病,归根结底,都是孩子他爸(基因)的错

孩儿他爸:人在家中坐,锅从基因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读完一大堆论文后的那天,我老公回到家里,发现我拿着血糖笔在等他。

“跟我一起每天扎七次手指吧。”
“啊?为什么?”
“不用谢,这是你应该做的。”我回答。

紧急48小时!宝宝会不会摔出脑震荡,留意5大现象!

如果最近看到有人以极其夸张的姿势摔倒在马路、客厅,旁边散落了一地的包包、口红、鞋子、蔬菜瓜果……

且慢!别急着扶起对方,他很可能是在晒摔倒。

可最近,科大大看到这样一条宝妈的留言:

让老公看那么几分钟,孩子从沙发上掉下来,还是那种“吓死妈妈”的后脑勺着地!当时我是又气又恨!会不会摔出个脑震荡?

听到“咚”一声,很多宝妈的第一反应是:一个健步冲上去,心疼地抱起哇哇大哭的宝宝......

但,这样做很!危!险!因为在不了解伤势的情况下,冒然抱起宝宝,有可能会对脊椎、四肢等造成二次伤害!


第一步:2个观察很重要!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静观10-20秒:

① 观察精神状态

如果宝宝马上清醒大哭,安抚后又跟没事儿人一样去玩了,说明脑部受伤的可能性较小。

这也是为啥有经验的宝妈,看到宝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水,稍微可以放宽心了......

注意:如果宝宝不哭不闹,出现意识不清、呕吐、口鼻流黄色液体或血水等反常状态,这才是最可怕的,要怀疑脑部受伤,应立即就医。


② 观察肢体活动

对于小宝宝,拿一个物品在他眼前晃,看眼珠转动有无异常;对于大宝宝,试着动动胳膊腿,看是否活动自如。

注意:如果一碰就哭或肿胀变形,说明很可能是骨折了,这时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再就医,或直接拨打120。



第二步:仔细检查有无外伤


经过以上观察后,要开始仔细检查有无外伤。

● 局部血肿:先冷敷后热敷

受伤24小时内,在伤口处进行冷敷,每次15分钟左右,为的是减少皮下出血。24小时后,才可以进行热敷,帮助积液吸收。

注意:不要揉搓淤青、红肿部位。

● 擦伤流血:按压止血

用纱布或毛巾按压出血点,保持5-10分钟,流血止住后,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纱布包扎好。

● 鼻子出血:按压鼻翼

让宝宝头向前倾,并用嘴呼吸,捏住鼻翼两侧5-10分钟,再松开看是否已经止血。

注意:不要采用“仰头止血”或“塞卫生纸”的传统办法来止血。


度过危险期,才是万事大吉!


大部分跌落造成的是头皮损伤,肿包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真正让我们担心的是颅内损伤,表现为颅内出血和脑震荡。

很多颅内出血都发生在外伤后48小时内!因此,坠床后的48小时,是宝宝的危险期,一定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

主要观察宝宝是否有:

1. 神志不清(叫名字没反应)
2. 嗜睡(怎么叫都不醒)
3. 呕吐(超过3次以上)
4. 烦躁(不能安抚的反复哭闹)
5. 运动(爬行、走路)异常

相信自己的直觉,出现其中一项异常或感觉不对劲时,别犹豫,要及时就医!

➤ “坠床”发生在夜里怎么办?

建议每隔1-2小检查一次,如肤色变成苍白,甚至青紫、呼吸微弱或不规律;无法确定时,建议直接唤醒宝宝,宝宝被打扰了就会有点小脾气,会踢动四肢或哼唧。

注意:如果宝宝没有反应,或嘴唇苍白、呼吸不匀,建议立即就医。


如何预防宝宝摔下来??


任何处理措施都是事后减轻宝宝的伤害,重要的是时刻保持安全意识,避免侥幸心理。

给床加护栏

宝宝学会翻身后,一定要让宝宝睡在有护栏的床上。

栅栏高度:高出床垫50厘米。栅栏太低,宝宝站立时随时有坠床的危险;

栅栏间距:栅栏的间距不超过6厘米。栅栏间距过大,宝宝可能把脑袋和小手小脚伸出去,卡在两个栅栏之间。

床下放软垫

宝宝有了攀爬能力后,一个不注意就会上演“越狱”大戏。

因此,在床、沙发周围要铺上具有缓冲作用的地垫,如海绵垫、厚毛毯等,减缓万一摔下来时的撞击力度。

留意窗户周边

在身边,高空坠落的事故太多了!

远离窗户:要确保宝宝不会借助床、桌子、椅子爬上窗户;

安装护栏:一定要给落地窗安上护栏,并保证宝宝不会从栏杆缝儿钻出去。

科大大碎碎念:

宝宝是家长的心头肉。

记得女儿“米粒”不小心从椅子上跌落,伊能静自责到六神无主,甚至自扇耳光。即便后来没什么大碍,可还是会自责很久很久......

一旦意外发生,首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收好眼泪,不要慌!不要慌!不要慌!

然后,自查宝宝跌落后的严重程度,第一时间帮助宝宝把伤害降到最低。

当然,要想远离伤害,关键还是预防:做好婴儿床防护工作、不让宝宝离开你的视线、学习急救知识。

天凉了也别急着给娃加衣,判断宝宝冷暖这样做最简单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天气转凉,很多孩子都开始加衣服。

平时走在路上,总能看到很多宝宝,秋衣秋裤早早都套在身上,稍微活动一下,就热出一脑门的汗。

有点心疼这些孩子。其实宝宝的身体自带加热外挂,要比成人暖和得多,根本不需要穿那么多。

加热外挂是怎么回事?宝宝秋冬又该怎么穿衣?

今天我们请陈小舒老师给大家说一说。


人人都怕孩子穿得少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女儿第一天幼儿园,刚送去,老师的电话就来了,说觉得孩子小手有点凉,让我送衣服去。

当天天气有些凉意,宝宝穿了件比较厚的裙子,大人们都还穿着短袖短裤。虽然觉得孩子不会冷,不过老师的话得听,我赶快把衣服送了过去。

女儿还好,「小火球」一样的年纪,穿得少点也很少遭人议论,小儿子遇到的穿衣「差评」就更多了。

最近成都 21、22℃ 左右,最热的时候有 24、25℃。有一天我背着穿短袖短裤的宝宝,一个阿姨很生气地拍我的背说,你咋个当妈的哦!看把娃娃冷到了!穿得太少了!

打得手好重啊,我真是哭笑不得。

想起夏天的时候,经常看到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30℃ 的闷热天气里还穿着袜子,带着一块布遮住囟门。

夏天坐出租车,司机也会因为有小朋友主动提出把空调风开小点。

虽然大家都是关心孩子,但这样的关心着实有点尴尬。小宝宝很容易热得出汗,晚上连大人都觉得有些冷的时候,稍微给他盖点薄毯子,他就一头汗。

等到宝宝满头大汗的时候,大家又开始担心:这么多汗是不是缺钙啊?是不是肾虚啊?

宝宝心里真是有苦说不出!

孩子不怕穿得少
反而怕穿太多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不可否认,为小宝宝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非常重要,尤其出生后头几个月,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够完善,体温相对容易波动。

但大多数中国家长似乎都对孩子穿衣服很执着,总感觉孩子会冻着,特别家里的老人,非常害怕孩子着凉。

虽然给宝宝保暖很重要,但穿太多、盖得太多也很可怕,很有可能导致宝宝体温过高,如果持续时间长,孩子还可能出现脱水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研究已经发现,睡眠环境温度过高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

数据显示,在气候较冷的月份,婴儿发生 SIDS 的几率会更高,不过却不是因为冷,而是由于孩子睡觉盖得太多。

几乎所有的权威医疗机构都建议,不要给宝宝盖过于厚重的被子,也不要让宝宝戴着帽子睡觉,以免妨碍他们身体散热。

孩子自带供暖装置
真的不用穿太多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事实上,家长真不用太过担心宝宝会冻着,因为他们出生时就自带一个名叫「褐色脂肪」的外挂。

「褐色脂肪」最早在冬眠哺乳动物的身上被发现,当气温下降时,冬眠动物的褐色脂肪开始工作,产生热量,体温才可以保持在免于冻死的水平。

后来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也存在褐色脂肪,而且相较于成人,新生儿体内的褐色脂肪比例要高得多。

这些脂肪可以很好地为婴儿供暖、帮助他们保持体温,所以新生儿在遇到寒冷时也不会发生颤抖反应。

所以,面对这些自带「供暖装置」的宝宝,我们真的不需要给他们穿太多。

不知道孩子冷暖?
这样判断准没错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当气温高于 24℃ 时,婴儿(一岁以内)只需要比大人多穿一层,温度低于 24℃ 时,婴儿才需要多一些衣服来保暖。

这个方法听起来比较复杂,其实用手摸后背和脚趾就可以判断宝宝的冷热。

如果孩子的后背、胸口或肚子摸上去是温暖的,就说明宝宝穿得很合适。

如果脚趾是暖的,身体也是暖的,就说明可能穿得稍微有点多了;即使宝宝的脚趾是凉的,只要后背是暖的,衣服也是刚刚好,不必增减。

如果孩子已经脸颊发红、身上出汗、呼吸变急促,这就是明显的发热症状,需要减少衣服。

就算孩子是因为感冒发烧出现了这些表现,也应当减少衣服。捂汗不仅不能让感冒好转,还非常危险。

不少家长习惯通过宝宝的手和脚来判断冷热,这样不够准确,因为很多时候宝宝就算不冷,有可能手和脚摸上去也是凉的。

一岁以后孩子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可以穿与健康成人差不多厚度的衣服,活动量大的孩子甚至可以比大人穿得更少一些。

养育女孩:你能给的,和无法逃脱的

口述丨钟煜
记者丨吴丽玮
我刚开始做育儿杂志主编的时候,还没有孩子。那时我们的目标是把杂志做成育儿类中的时尚杂志,每期会有小模特拍时装大片。当时我和杂志美术总监的品味都是觉得要酷一点,至少要多样化一点,不要那种母婴商店模式化的粉色和蓝色。那时我总觉得很奇怪,好像全世界都无法逃脱这个魔咒似的,怎么都认为女孩天然就该跟粉色相连呢?等我生了游游之后,我给她买的都是灰色和深蓝色系的爬服,酷黑的推车。我把朋友送的那种层层叠叠的公主裙藏起来,给她穿格子衬衫和牛仔裤。我鼓励她玩积木和工程车,明确告诉她:“妈妈最不喜欢芭比了。”
钟煜(于楚众 摄)

但有些东西确实是逃不脱的。游游大概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她和杂志的美术总监一起吃饭,美术总监是个意大利帅哥,儿子两岁。那天俩孩子在前面走,我们跟着,我俩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停下脚步,互望一眼,无奈地大笑起来。看着前面俩孩子的装扮:游游穿着粉红色风衣粉红鞋,拎着粉红小包包,小男孩穿蓝色夹克蓝色鞋,抓着辆蓝色小汽车,原来我们也无法逃出粉红粉蓝的魔咒,小男孩、小女孩到了两三岁第一次为自己做选择的时候,天然地就会有这样的颜色取向。不光是装扮,游游还要用粉色的水杯,背粉色书包,用粉色牙刷,她的彩笔和橡皮泥,永远是粉色先用完。有一天她问我:“妈妈,蝌蚪也可以是粉色的吗?”
我小时候绝大多数时间是和爸爸在一起的,妈妈总在不停地出差,周围跟我同龄的小伙伴也都是男生,所以我的个性很像男孩子,不喜欢长裙、蕾丝,也不喜欢女生那种娇滴滴的样子,我很怕游游因为喜欢粉色而变成一个唧唧歪歪的“小公主”。
后来我给她买了一套叫《小俏妞希希》的绘本,我们俩都特别喜欢,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让游游的审美观念能发生变化。小俏妞希希跟游游简直一模一样。她喜欢粉色和藕荷色,所有的东西都带蝴蝶结和蕾丝边,她见人会行屈膝礼,勤奋地学说法语,因为这样显得更优雅。希希的家人更有意思。她的爸爸、妈妈和妹妹都特别配合她。他们认真地去希希开设的时尚课堂听课,全家一起去餐厅吃冰激凌的时候,任由希希给每个家庭成员装扮华丽的服饰,当听到希希想养一只蝴蝶犬,因为可以给它编满头的小辫子时,爸爸妈妈也没有拒绝她,而是建议她把邻居家的蝴蝶犬先拿过来养两天试试。
图丨摄图网
结果呢,她端着冰激凌时被时髦的鞋子绊倒了,爸爸妈妈带她回家,洗完澡,陪她裹着睡衣重新盛一碗冰激凌吃。她给蝴蝶犬编了满头的蝴蝶结,准备等它睡饱美容觉后,带着它去喝下午茶,结果她发现小狗过于娇气,没办法精力旺盛地陪着她在外面跑,于是爸妈带她去流浪狗收容所里,领养了一只可爱的大狗。
事实上这套书不但在教游游,更是在教我。我学会后退一点,让她自己发现。“妈妈,跑步的时候还是不要穿这个公主裙了,要不跑不快。”我学会给她选择,买一双粉凉鞋,买一双藏蓝色的,当她穿了半个夏天的粉色之后,突然跟我说:“今天要不我试试蓝的?”慢慢地我学会默默注视游游的各种尝试和创造,我也渐渐意识到,我对粉红色和公主情结的歧视,其实也是一种矫情。我最担心的,不是她会成长为一个浅薄的、没品位的女孩,而是人们会说:“你怎么养了个浅薄的、没品位的女孩?”
那么对于孩子的服装究竟应该是什么态度呢?我喜欢的一本澳大利亚家庭问题专家的书里写道,为孩子挑选服装的原则不是哪种款式更好看,而是要符合当天的活动本身。出去运动,就要穿结实方便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学画画,就要穿耐脏的旧衣服,这样孩子玩起来可以无所顾忌。穿着白纱裙去跑跑跳跳,影不影响活动先不用说,孩子很可能会怕把衣服弄脏弄坏,而不敢投入,她们会很焦虑,只敢去扮乖乖女。
澳大利亚专家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比如他强调游戏的无性别差异性,可以带孩子去大自然探索、野外种植等等,尽可能不去限制孩子。他发现,有时候我们会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说不同的话,比如同样是在野外观察,大人会对男孩说“那边有三只兔子”,但对女孩会说“小兔子好可爱”,下意识地就会因性别不同,区分出数字和感受。专家并不认为学生在数学上的差异与性别有关,这是人们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乐高是家喻户晓的益智玩具,但这位专家提出了一个很引发思考的问题。乐高有很多主题,那些以男孩为主角的主题里,场景非常非常多,但是女孩为主的主题,她们永远都是公主或者明星,好像美丽是女孩压倒一切的需求,他担心这会限制女孩对于自身发展的探索空间。
图丨摄图网
我在做杂志主编的时候,接触了很多家长。总体说来,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尤其是收入水平处于中上层的家长们,因为不需要太多经济上的考量,对孩子的选择大多是一种很放松的心态。相比男孩,我觉得女孩的生存发展空间应该是更为宽松的。作为一个男孩的家长,如果孩子对输赢没有承受力,遇到挫折不敢反击,换作是我,我可能是要焦虑的。但女孩就不一样了,社会对她们更加宽容,这里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至少“嫁得好”能让女孩有一个托底的安稳选择,现代社会也让女孩有很多职业选择方向,女孩既可以退回到家庭,也可以锋芒毕露。这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家长的一种态度。
游游有一次跟我说,她长大想当厨师,我觉得有这个想法很好啊,但她外婆就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一个书香门第出来的女孩长大会去当一个女厨师。外婆同样不允许游游披头发,染指甲,也不许她玩那种文身贴纸,觉得不正经。
我以前希望自己生的是一个男孩,最好是像蜡笔小新那样的,粗线条,但内心无比强大,我不需要他很优秀,只希望他能不受伤害。但我的女儿游游恰恰是一个内向又敏感的孩子,但我并没有多大的焦虑感,我知道,一个敏感的女孩跟一个敏感的男孩相比,社会对她的接受程度要高很多,后来听到一个心理学家说道:“特别敏感的孩子,能比别人看到更多的美好。”我更加能接受游游的这种性格。
图丨摄图网
我需要做的是让她在家里能够感受到亲密和支持,而不是锻炼和压力。游游现在读小学三年级了,前两年她一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他们学校不排名学习成绩,选“三好”靠的是体育成绩。今年评选的时候,老师把候选的几个孩子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上课不积极发言的不能当‘三好’”,然后把游游和另一个孩子的名字擦掉了。
我当然觉得这对孩子是种巨大的伤害,我们三个人开了家庭会议,除了表示“爸妈并不看重当不当‘三好学生’”“老师有她的要求,虽然这么做不公平,但你需要接受游戏规则”之外,我跟她爸爸商量要不要去学校跟老师理论,最后我放弃了。除了因为游游开学之后可能会换班主任之外,我每次跟游游聊天的时候,发现她对于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是一种很轻松的状态,她会说:“我举手的时候老师还不叫我呢!”我看她没有把这当成一种压力,我就放心了。因为我小时候也特别不爱回答问题,我非常清楚,举不举手跟学没学会没有必然联系。
我会让她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跟我玩打闹类的游戏,枕头大战、追逐游戏、比力气等等,让她虐我,释放一下。我主张在跟孩子玩的时候,让孩子赢。这种观点很多家长是反对的,但我觉得你跟孩子玩游戏并不是为了让他获得能力上的锻炼,而是为了培养亲密关系,从家长这里获得自信和力量。

Friday, October 5, 2018

天才娃是怎么养出来的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一书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Anders Ericsson。该作者为“一万小时”理论的原研究者,但他在书里纠正了大众对“一万小时”理论的误解:长时间练习是不够的,更需要对的方法。在这本书里,他详细解释了其毕生对于牛人的研究:牛人是怎么变牛的?牛娃是怎么成长的?

1960年匈牙利心理学家Laszlo Polgar得出研究结论:只要研究方法得当,任何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他与妻子Klara决定用其三个女儿来进行实验,并选择国际象棋作为实验项目。

在那个时代,大家认为是男人才有足够脑力可以玩得好象棋,女人是没有足够思维与逻辑能力的。Polgar的女儿们从小接受父母的训练,横空出世狠狠打了世人的脸。大女儿4岁时已在全国女童象棋比赛中获得冠军,15岁时成为世界前列的棋手。二女儿14岁时已经打败大部分男性大师棋手。而小女儿则在15岁时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小的大师棋手,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参与世界象棋冠军杯的女性,直到退休前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女棋手。

1980年,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采访了6个领域的120位专家—著名钢琴家、奥运会游泳金牌者、网球冠军、优秀的数学家、心理学家和雕塑艺术家,寻求他们成长中的共同因素。他们由此得出了一个牛娃成长的三步路径

01
从玩开始

Polgar大女儿自述:3岁时开始对象棋感兴趣,觉得它的形状很好玩。泰格伍德第一次拿到高尔夫球棒时才9个月,他把球棒当玩具玩。这是一个正常孩子对任何技能感兴趣的最初阶段:把它当游戏和玩具。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对学习任何技能的最初原动力。一开始,父母会和孩子一起玩,但逐渐会把玩耍变成训练。他们给孩子解释每个棋子的下法,教他们怎么用球棒挥打球,演示钢琴是怎么演奏音乐。


Polgar一家人

这个阶段的父母极为关键。一方面,父母给予孩子极多的时间、关注与鼓励,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教会孩子关注成果,并教授孩子努力刻苦、负责任、自我控制、有效利用时间等学习方法。当孩子开始对技能感兴趣后,他们自己也会采用同样的学习态度去练习。孩子从玩耍逐渐变得认真,并开始有自发的内心动力。而父母需要一直呵护其内心动力。对小孩子,表扬通常是个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当孩子努力获得了一点点进步,父母的表扬会让孩子得到内心的满足。

在很多牛娃的家庭里,他们所练习的技能通常是父母的职业或爱好。孩子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和父母一起在这些兴趣上共享陪伴时间。音乐爱好者的孩子会在父母的钢琴上按键,运动爱好者的孩子会跟父母一起打球,而学者家庭的孩子则经常和父母一起看书讨论。而如果已经有哥哥姐姐开始学习某种技能,小娃则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对技能感兴趣。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下棋的Polgar姐妹、音乐家莫扎特姐弟、打网球的威廉姆斯姐妹、滑冰的shiffrin兄弟等等。

孩子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 | 图片来源:pixabay

02
认真学习

当孩子开始把技能玩得像模像样了后,接下来便是找个老师开始认真学习了。牛娃通常都有一个好老师带他们启蒙。这个老师不一定是行内翘楚,但一定是个非常会教孩子的好老师。他们知道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让他们通过刻意练习不停进步。这些老师通常都很会鼓励和奖励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糖果是一个很常见的奖励礼物。

此时的父母依然很重要。父母的角色在于帮助孩子建立每日练习的常规时间(比如每天弹钢琴一小时等),让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完了才可以玩),并不停在孩子获得成就时给予鼓励,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给予支持。在孩子学不下去时,他们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威胁把钢琴卖掉,不再去游泳课等。此时,有内心源动力的牛娃会选择继续学习下去。

找个靠谱儿的老师学起来 | 图源:pixabay

保持孩子的内心源动力非常重要。常见的方法有:

  1. 让孩子在技能学习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方面,比如学钢琴的孩子会让他反复弹喜欢的曲子,或让他在观众面前表演而接受赞美;
  2. 寻找榜样,让孩子知道优秀音乐家运动员的能力,可以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
  3. 与同伴一起学习,让孩子参加乐团、球队、练习班,和其他朋友一起互相学习进步。

未来的数学家有点不太一样,找私教给6岁孩子上数学课还是很少见的。这些孩子通常接触数学的方式来自于学校和老师。他们一般在很小年纪便在学校里接触高等数学,而好老师并不只是冷冰冰教他们做题,而是鼓励孩子寻找题目的规律与原因,促使孩子享受思考的乐趣。此时的牛娃数学能力一般已经超过父母了,父母的影响无非是强调课业的重要性,并表达让孩子继续学习数学的期望。

随着孩子的进步,老师与教练需要不停更换,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钢琴老师与游泳教练,并支付越来越高的学费和器械费用。孩子们通常也会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他们的成就会继续强化他们的内心源动力,让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但即使内心源动力非常强的孩子,也需要父母与教师不断的情感与实际的支持。


03
全力以赴

十一二岁时,牛娃们已经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嘛了。十六七岁时,他们会给自己定位为未来的“钢琴家”、“游泳运动员”、“数学家”。此时的孩子们开始寻找最好的教师与学校。他们的教师也已经是数一数二的钢琴家、前奥运会金牌选手、著名的数学家。许多人开始因为拜师而搬家,甚至出国。

此时的孩子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内心源动力,但他们的家庭依然至关重要。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国拜师,并支付极其昂贵的学习费用,包括搬家费用等等。父母们也通常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职陪伴孩子辗转学习比赛。而孩子则会以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作为对家庭的回报。

Monday, October 1, 2018

二胎家庭:老二真的比老大精?真相是……


二胎妈妈们在一起,总会把老大和老二进行一些对比。

我家妹妹从小就比姐姐会说话,总是什么贴心说什么,像是能猜透大人的心思。

老二就是好养,要求没那么多,独立性还强。

你们有没有发现,弟弟妹妹胆子更大?不声不响的,却坚持自己想要的。

大家普遍认为,老大更谨慎更周全,弟弟妹妹们更「精」,具有冒险精神;老大追求完美,老二善于交际、叛逆等等。

难道孩子的智商、性格,真的和出生顺序真的有关系吗?

二胎妈妈「图图妈」为了搞清楚这件事,特地翻阅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了出生顺序对于孩子影响的秘密,大家快来看看,你家娃是不是也这样。

出生顺序会影响
孩子的性格吗?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老大:保守有责任感

家中的长子,往往是最早承担父母期望的孩子,面对弟弟或妹妹的竞争,会遇到挑战和挫折,从而形成害怕竞争、保守谨慎的人格。

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老大不得不做出表率,所以老大通常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成就动机。

相对于弟弟妹妹,老大的规矩意识、服从性都会更高,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说到底,老大「傻白甜」性格的背后,其实是自我的压力和对父母弟妹的责任心。

老二:喜欢竞争反抗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关于次子的研究,中外的很多结论是相反的。

提出出生顺序理论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次子为了努力寻求自己的地位,习惯了竞争,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老二没有老大的「权威」,为了获得关注,老二要迎合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的爱好,所以他们在性格上更外向,更善于社交,这就是阿德勒认为的次子性格特征。

因为次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不强,也有些研究表明老二反而会不自信、更内向,内心也有反抗的情绪。

出生顺序会影响
孩子职业选择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出生顺序似乎对孩子的性格有所影响,那会对职业选择有影响吗?

关于这类的统计和研究也有一些。

长子或者独生子女:

更容易成为医生或者律师;而较小的孩子更可能从事户外或者艺术类的工作;43% 的企业 CEO 是长子,33% 是中间的孩子,23% 是最小的孩子。

老二或者老三(幼子):

对比长子,他们更有倾向去从事冒险性运动,比如滑雪、跳伞、赛车等。

这些研究似乎表明,出生顺序也会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

出生顺序会影响
孩子智商性格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孩子的智商性格由出生顺序决定,这似乎太绝对了,我又去查阅了其他的资料,终于搞清楚出生顺序与智商性格之间的关系。

2015 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分析了德国、美国和英国 2 万个成年人样本数据后发现:

性格特质,比如外向内向、情绪自控能力、亲和性和责任感,与出生顺序都没有关联。

在评价自我的理解力上,出生顺序体现了细微的差别:第一个孩子通常拥有较大的词汇量,且能很好的掌握抽象的概念。

在上世纪 70 年代,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 Brent Roberts 和 Damian 教授主持了一项最新的研究,他们采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样本,研究了 37 万 7 千名成年人的智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家中最大的孩子智商最高,但是家中不同出生顺序的孩子智商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性格方面也有差异,最大的孩子显得更加外向、更负责、性格更随和,焦虑程度更低,但性格差异也和智商差异一样,非常小。

这次研究也显示出同样的结论:出生顺序和孩子的智商、性格特征方面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孩子的行为=
出生顺序+父母对待方式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既然出生顺序对孩子的智商和性格影响不大,那为什么我家的老大就是傻,老二就是暖呢?

其实,出生顺序直接影响的是父母对两个娃的养育方式。

英国心理学博士 Kevin Leman 在《出生顺序》一书中提及到:

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他们最大的孩子一起阅读和玩耍,但是随着其他孩子的出生,这种时间会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父母为第一个孩子花费的时间更多,第一次做父母总是更紧张,更愿意多尝试,而到了老二,很多标准都降低了,重视程度也没第一个孩子高。

另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与其性别有关,比如就算女儿是老大,也会多一些宽容和宠爱;家中唯一的男孩无论是排行第几,都会不自觉的要求他照顾姐姐妹妹。

所以,孩子们会形成不同的行为特征,归根到底是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同,而父母养育方式是受到出生顺序的影响。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了解了以上这些,并不是想给排行不同的孩子贴标签,更不想让孩子必须接受出生顺序带来的影响。

而是想着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如何避免排行对孩子性格上的一些不必要的影响。

1. 不要给老大贴标签

自从我家的大宝图图当了哥哥,总有大人提醒图图要照顾弟弟,要让着弟弟,要给弟弟做表率。

如果图图能做到这些,我很欣慰,但这一切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老大」这个身份对他的要求,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积累的亲情。

老大从来不是半个父母,我们不应该给他贴任何标签,让他按自己的想法照顾弟弟才是最棒的。

2. 不要让老二的「小把戏」总是得逞

都说老幺机灵,因为他们的「小把戏」总是能够让父母妥协,让哥哥姐姐让步,轻松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做父母的,还是要小心提防他们的小机灵,不能让他们养成靠着宠爱和小聪明去实现目的的习惯,这对于老大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管他们的性格怎样,让他们在家庭中温暖的长大,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