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8, 2018

虎妈成功了吗?《虎妈战歌》到底讲了啥?

读了名声在外的《虎妈战歌》,中译本名叫《我在美国做妈妈》。

本以为是本沉重的书,结果出乎意料地相当好笑。
虎妈的两个女儿,个性其实不大相同,大女儿乖些,二女儿叛逆些。于是常常看到她与二女儿的相爱相杀(虎妈属虎,二女儿属猪,根据属相,虎妈称这是老虎与野猪之战)。

▲二女儿、虎妈、大女儿
有一次二女儿说,朋友有好多宠物——两只鹦鹉,一条狗和一尾金鱼。虎妈回答,小提琴就是你的宠物。(但后来还是为了利诱二女儿练琴而养了狗……)

还有一次,二女儿说自己感觉数学测验做得不错,不想错过课间休息,就没做加分题。虎妈震惊了,完全无法理解,认为任何时候都要尽力做完加分的测试,要做加分题就像要呼吸一样天经地义……
老虎和野猪之战,可以说是从头打到尾……
特别是围绕着二女儿拉小提琴这件事的冲撞,虎妈固然强硬,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胜利。(剧透,最后二女儿为了打网球,辞去了耶鲁青年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也不再坚持去接受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名师指导,虎妈说自己“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最初几个星期,我在我们家周围闲逛,就像一个失去工作、没有生活目标的可怜人”……)

一个大写的惨……
总结一下虎妈蔡美儿持有的信念,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部分——
1
关于人生
* 人世间所有意义非凡、值得去追求的事情,都充满了艰辛!

* 绝不要怨天尤人或寻找借口。如果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就用加倍的努力,获得加倍的成就,来证明你自己。

* 确保你名列前茅,这样你才有谦虚的本钱。
▲虎妈自己就践行着这样的人生观。
2
关于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 父母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因此,孩子应该听话,尊重长辈,服从管教。)不认为“孩子需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不认为“他们有必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听父母的就对啦。)

* 要在孩子身上寄予更高的期待和梦想,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在低估孩子。

* 家长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而不是在乎怎么讨孩子喜欢。

虎妈知道,“孩子们肯定会生我的气,但作为一个中国妈妈,我并不在乎”。

* 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孩子们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因此,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便显得至关重要。

* 如果应用得当,中国父母的教子策略会带来良性循环。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一旦孩子展现了杰出的天赋,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这样的良性循环,使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阶。

3
关于学业

* 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反映了家长教子有方。

* 完成学业总是第一位的。

* A-是不合格的。只有A是可接受的。

* 必须在数学上比同班同学领先两个学年。

* 父母不应本着“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的思路来培养孩子。
4
关于业余爱好
* 孩子要有难以掌握但能提高自身潜能的业余爱好(钢琴、小提琴)。轻松愉快的,吉他、打鼓、手工,都不配叫“业余爱好”。(感觉很多人读到这里时膝盖中了一箭……)

* 父母唯一允许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是那些他们能贏得奖牌的项目,而且必须是金牌!

* 要练习,要比别人练习得更多,这是亚裔孩子能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

虎妈还定义了“练习”——每天弹钢琴一小时只能算热身,至少不停弹奏两三小时才叫“练习”。

5
中国父母vs西方父母
* 中国父母会要求孩子照着自己说的话去做,而西方父母只会要求孩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

* 西方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中国父母则不同,他们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他们没有那么脆弱。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明明能行却以为自己不行,对构筑自信心毫无帮助。

* 西方父母决定要把自己童年时被剥夺的空间和自由交给孩子,他们相信个人的选择和独立的价值,提倡发展创造性才能、敢于质疑权威。给予孩子选择权。

* 中国父母认为自己知道怎样做对孩子最好,因此,他们会管理孩子所有的欲望和爱好。这也是中国孩子不能参加在外过夜的野营和中国的女孩在髙中没有男朋友的原因。貌似尊重的“信任”等于不负责任的“放手”。

* 所有文明的、体面的父母,都愿意做对孩子最有益的事情,西方父母和中国父母,只是对“怎样做最有益的事情”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

* 西方父母竭力去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真正的激情,支持他们自我的选择,给他们提供积极的肯定和成长的环境。

* 而中国父母确信,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帮助他们为未来作好准备,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用实用的技术、工作的好习惯、没人能够带走的内在自信来武装他们。
虎妈成功了吗?
▲反正目前两个女儿都没有跟虎妈断绝母女关系……
根据新闻报道,虎妈的大女儿从哈佛本科毕业后在耶鲁法学院读研,二女儿在哈佛读本科。两个女儿都谦逊体贴,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未来会用类似的方法来教育自己以后的孩子。以传统观点衡量,虎妈的教育目前看来成果斐然。

不过,除了虎妈严格(在西方人看来近于虐童)的教育方式之外,还要看到以下几点——

6
遗传因素
* 虎妈的父亲是第一代移民,在麻省理工学院拿到博士后,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虎妈的三个妹妹,一个从耶鲁法学院毕业,一个是斯坦福医学院教授,最后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但仍夺得两枚特奥会游泳金牌(可以看出这家人有多拼)。虎妈自己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是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虎妈的丈夫同样是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

虎妈的两个女儿,在遗传基因上绝对算是抽到“学霸加成”。

7
身教言传,对人对己标准如一

* 虎妈对女儿严,对自己同样严,甚至更严,她边养孩子,边拿到耶鲁终身教职,其中的历程绝非一帆风顺。

虎妈和丈夫同样面对耶鲁法学院的忙碌工作,但她仍然承担更多抚养工作,是她陪孩子做作业、练琴、上家教课。也正因如此,她比丈夫更能决定家庭的教育方式——因为她才是承担抚养工作的一方。就连家里养的两只萨摩耶,也是虎妈一个人承担了90%的照料工作。

8
虎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反省的
* 虎妈自己从小受的教育,比她给女儿的教育更严苛,虎妈形容那是“近乎残酷的要求、口头的辱骂和对孩子内心渴望的漠视”(她曾经从妈妈那里得到“只是并列第一吗?”这样的反馈)。只是虎妈认为这些严厉的教育让自己从中获益颇多,而且她依然与家人保持了亲密的关系。

* 但虎妈的强势,在二女儿身上却多次碰壁, 特别是二女儿进入青春期开始叛逆后。就连虎妈的妈妈都开始提醒她必须做出改变,调整对二女儿的教育方法,因为显然有些方法对二女儿是不起作用的。
虎妈也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和奶奶。
虎妈父亲在家里不受待见,用西方教育的术语说,虎妈奶奶“没有尊重他的选择,没有珍视他独特的个性,也未能关心他的自尊”。

总而言之,虎妈父亲讨厌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后来远离老家,再不回头,也很少跟自己的母亲联系。

也就是说,虎妈也承认,她心中的“中国式教育”,并不一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 事实上,两个女儿越是长大,虎妈就越是管得少。对于虎妈来说,到了某个阶段,过多干涉已经没有必要,她准备好了功成身退,把生活的掌控权还给女儿们。
在我看来,虎妈是一个“承担了全家的焦虑”的人。
她对女儿有很高的期待,而且不惜为这些期待付出努力:花费巨款给女儿延请名师,顶着周围人的批评,包括丈夫的不理解,给女儿施加巨大的压力。

在她看来,这是对女儿的信任,信任女儿完全有能力达到她的要求。

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

她跟家人为此也多有争吵。但从另一个角度,其他家人其实多少“受益”于虎妈的焦虑。

大女儿在卡耐基音乐厅弹钢琴时,小女儿成为小提琴首席时,多少会理解到“努力工作,必有回报”(虎妈特地为两个女儿安排了不同的兴趣,这样可以将姐妹间的竞争降至最低)。

当丈夫知道妻子关注着小孩的未来、竭尽全力也要“推”着小孩走时,就可以放心地把更多精力投向工作——这正是有时虎妈跟丈夫争吵的原因。

有一次在吵架中,丈夫指责虎妈让家庭气氛太过紧张,让大家缺乏自由呼吸的空间;虎妈则指责丈夫自私自利,“脑子里只有你正在写作的书和你自己的未来,你对索菲娅(大女儿)的未来有什么梦想?对露露(二女儿)又抱着怎样的期望?你曾经想过吗?还有我们的狗狗——可可的未来,你有什么梦想吗?”

他们没再吵下去,因为她丈夫被“对狗狗未来的梦想”逗笑了。

▲虎妈一家与两只萨摩耶,左边的可可聪明些,右边的普希金笨一点。但总体来说,两只狗都遗憾地未能达到“虎妈对它们的梦想”……
当然,虎妈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她可是曾经搜索关于狗智力的论文,研读训狗书籍,去上养狗课程,努力想把自己家的萨摩耶训练得又聪明又服从呢。

只是虎妈最后放弃了,接受了“我的狗狗什么都不会”,对它们没有要求,相信它们自己的选择,静静地看着它们睡觉,享受一种平凡而超然的关系。

只不过,对于自己的孩子,她是绝不会享受这种“超然”的。
用她的话说就是——“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为你们的未来着想的妈妈,不是要讨你们的喜欢。”

Friday, August 17, 2018

遛娃危险系数排前5的游乐设施,海洋球、摇摇车上榜!


眼看暑假就要结束,从各地旅游回来的小家伙们一定闲不住,又要转战各大游乐场了。

有空调又有各类游乐设施的室内游乐园,绝对是宝爸妈带娃放风的不二之选~

但是在带娃去玩之前,宝爸妈一定要了解这些游乐设施可能会给娃造成的安全隐患!

滑梯

要说宝宝最喜欢的是什么游戏项目,滑梯绝对当之无愧!从不高的高度,一屁股“出溜”滑下来,在宝爸妈看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然而滑梯中的最大安全隐患,就是宝爸妈“抱滑”带来的!

一位美国妈妈就在社交软件上分享了她带宝宝滑滑梯的悲惨遭遇:当抱着1岁宝宝滑下来时,没注意到女儿的腿被我与滑梯之间夹住,宝宝断腿的瞬间,刚好被拍到!


很多宝爸妈认为宝宝还小,抱着宝宝从滑梯上滑下来,既能控制速度,又能保护宝宝不被挫伤。

但是一般儿童滑梯是为宝宝设计的,滑道比较窄。如果抱着宝宝滑下来,很容易造成骨折

注意

1.宝宝会走会跳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玩滑梯了。

2.在选择滑梯时,我们应注意为宝宝选择适合ta的坡度的滑梯。

3.确保滑梯表面光滑、无锋利物。

4.避免宝宝在室外经过阳光暴晒的滑梯上玩耍。

5.如果实在担心宝宝安全,可以站在滑梯边保护宝宝,切忌抱着宝宝一同滑下!

摇摇车

摇摇车可能是宝宝们最喜欢的一种“车”了,超市、商场、小区门口,几乎随处是它的身影。花一两块钱,就能听着音乐摇上一会,实在乐趣无穷!

但近几年,宝宝乘坐摇摇车出事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这种摇摇车几乎都是“三无”产品,加上经常在外面风吹日晒,安全系数得不到保障,还存在设备老旧、破损、漏电的危险。

《玩具安全》系列标准中规定:近耳玩具产生的平均声级不应超过65dB;除近耳玩具外的所有其他玩具产生的的连续声音平均级不应超过85dB。

据测量表明,摇摇车音乐放起时最高分贝可达118dB!最低也有87dB。

远远超过了规定标准。可见它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影响。

注意
1.乘坐摇摇车时,宝爸妈尽量选择在商场内,且有安全标签的摇摇车。
2.检查车辆外形是否牢固、插座电线是否有破损、系好安全带。
3.避免宝宝长时间乘坐摇摇车,导致听力损害。

蹦床

蹦床是这两年来很火的一个运动项目。宝宝经常在上面一跳就几个小时。但宝宝骨头强度低,蹦床弹力大,如果宝宝不慎弹起摔落,或多人游戏时被踩到,很容易造成骨折

两岁男孩蹦床致骨折

过度的弹跳会给宝宝的脊椎骨、关节、韧带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即使宝宝没有骨折,过长的蹦跳时间也可能会对宝宝关节等部位造成伤害!

注意
1.美国儿科学会建议:6岁以下儿童不要玩蹦床,骨头不能承受住跳跃的压力,并且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不足以控制他们的弹跳。
2.大宝宝蹦床时要注意,避免多人再同一蹦床上弹跳。
3.不在蹦床上尝试难度系数较大的动作。
4.父母要时刻在旁边看护,同时控制宝宝蹦床时间一次不超过10分钟。休息一会再继续玩。

淘气堡

淘气堡是一种充气式的大型游乐设施,从大门进去后,真的像城堡一样,应有尽有!宝宝可以在里面爬上爬下,深受孩子与家长的喜爱。

但淘气堡虽体积大,但质量轻,很不稳定!一阵大风就有把整个“城堡”吹翻的可能!

2017年3月,山东某公园内的一个充气城堡,就被大风吹翻落入水中,造成9名儿童受伤。



充气设施由于弹力较大,与蹦床一样有造成宝宝骨折的风险,加之这样的城堡经常人满为患,宝宝受伤的可能也大大增加!

注意
1.宝宝玩淘气堡之前,我们需要检查淘气堡是否与地面牢牢固定。
2.选择充气较足的淘气堡,谨防充气不足导致宝宝玩耍过程中卡入夹缝,造成窒息。
3.大风或异常天气,不要带宝宝到淘气堡玩耍。

海洋球、积木池

海洋球或积木池也是宝宝一扎进去就出不来的地方!但这些小球和积木经常是沾满了宝宝的鼻涕、口水、汗水和各种细菌。

成千上百个球和积木,商家不可能每个都进行仔细消毒,所以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沾染到了各种细菌,引起手足口病!


不止是玩具本身,容纳玩具的大池子实际也像个“垃圾场”,扒开这些玩具,底部的各种废弃卫生纸、食物碎渣、玩具零件,可能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万一宝宝不小心摔倒,磕到某个尖锐的废弃零件上,后果可想而知。

注意
1.不建议带宝宝到海洋球、积木池这类卫生状况极差,且无安全措施的公共设施中玩耍。
2.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买一些海洋球和充气池,让宝宝在家玩耍。
3.如果到室外海洋球、积木池游戏,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检查是否有给玩具定期清洗、消毒的记录。
4.检查池子底部是否干净。
5.玩具本身是否有异味,味道太大可能甲醛超标,危害宝宝健康!




当然这些娱乐设施发生事故的概率都很低,但哪怕是0.1%的发生率,如果出现在自家宝宝身上,就是100%的伤害!

科长的这篇文,也不是要让宝爸妈拒绝这些游乐设施,只是提醒大家要有防范意识,为没有风险评估意识的宝宝把好关!

宝宝安全玩耍注意事项

1.选择正规,合格游乐场所。

2.避开高峰时段,控制游玩时间。

3.不穿有硬物配饰、带绳子、裙子的衣服。

4.宝宝玩耍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眼不离人!眼不离人!眼不离人!!!

5.游戏项目玩完之后注意擦手消毒,回家应做到彻底清洁,防止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