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6, 2018

小宝宝什么都不懂,怎么培养他们的自制力?


婴儿有自制力吗?

讲真,在连大小便都无法控制的人生阶段,你还能要求多少?嗯?

不过呢,要说自制力(的萌芽),还真是有一点的。

不到1岁的宝宝就会控制注意力了

当婴儿能控制脖子自如转动时,在跟大人玩的过程里,他们就会出现“突然转头”的行为。转头,避开跟大人的目光对视,其实是因为对婴儿来说“现在太激动了,需要缓一缓”。这就是最早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自制力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就静静等着“缓过来”的婴儿把头转回来,再和她玩就可以啦。

刚能控制脖子转动时,婴儿就能自我调节了。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自制力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能一直专注于手头的任务,边上有干扰也不会分心,就可以算自制力很强了。

婴儿在9个月之前,这种能力可以说是≈0。只要有个新奇的东西出现,小婴儿的注意力就会完全不受控制地被吸引过去。听起来好像很糟,不过其实还挺妙的。因为这意味着如果婴儿看上什么不适合她年龄玩的危险物品,你只要把她抱到看不见那个物品的地方,再拿出几个玩具在她眼前晃一晃,基本上她就会忘掉刚才想要啥了。

但是从9个月到1岁间,婴儿开始慢慢拥有一种可怕的“内源性注意力”。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不再完全被外界刺激控制,而是更取决于自身意愿。也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内源性的、可选择的注意力,小孩才能慢慢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无法改变环境时,转变自己的念头来哄哄自己,也哄哄大人。

“有人看着呢,我要控制住我自己”

等到1岁多的时候,婴儿的自制力又会有一个飞跃。

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做过一个很好玩的研究,让15个月大的婴儿跟实验者A呆在一个房间里,A示范玩一个会发出很大声音的玩具,比如拿起一串珠链丢到塑料杯子里。然后夸张表演者B满脸怒气地冲进来对着A大喊:“真是瞎吵八嚷,嘈杂扰人!教人心烦意乱!”(这种很拗口的对话,是特地用了难词来确保婴儿听不懂句子含义的。)

实验者A平淡脸:“哦?我觉得这还蛮有趣的。”

表演者B继续用表情和声调表现怒火:“那只是你的想法!瞎吵八嚷,嘈杂扰人!”

然后A就把那个会发出声响的玩具往婴儿面前一放:“给。”

婴儿会作何反应呢?

研究发现,婴儿的反应取决于B的状态。如果B那时候已经转身出门,或者虽然在房间里但背对婴儿,那么婴儿只犹豫1秒就会去抓玩具。如果B在房间里而且面无表情地看着婴儿,婴儿就会迟疑不少,基本会等上4秒多才去抓玩具。

不要小看这3秒多的差距,这说明15个月大的婴儿:①能理解看到的社会互动,识别出其他人的情绪,哪怕这种情绪不是冲着婴儿来的;②能推断出因果关系——B生气是因为A玩的玩具;③能举一反三,“如果我玩这个玩具,B也可能对我生气”;④能抑制自己想玩的冲动,稍微忍耐一会儿(虽然只忍了3秒)。

最后这个④尤其厉害,这就是“执行控制”功能——为了达到目标(不被B的怒火波及)而抑制自己的本能冲动(好想玩玩具)——自制力的核心所在。

看到好玩的玩具,15个月的宝宝能抑制一会儿想玩的冲动。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这个实验还有个好玩的地方:在B“呆在房间里,面向婴儿,但垂下眼睛看杂志”的情况下,15个月大的婴儿依然会比较迟疑,而18个月大的婴儿则会果断伸手抓玩具。

科学家认为,这说明小崽子胆子大了18个月大的婴儿能更好地预估人的视线范围,从而判断自己不在视线范围内。(但人家听得到啊!18个月大的脑子果然还是很单蠢!)

怎样才能培养婴儿的自制力呢?

比起智商,自制力对“人生成败”的影响更大。有了自制力,我们才能学习、工作,面对自己的失败与痛苦,解决跟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忍耐一时的欲望,达到更长远的目标。

想培养婴儿的自制力,可以试试下边这些方法。

1.找个有自制力的伴侣

自制力受遗传影响,DAT1基因、DRD4基因、MAOA基因等都有研究认为跟自制力有关。比如之前有人研究中国和美国小孩的DRD4基因,发现这个基因的多动症高风险版本的携带率是这样的:美国小孩48%,中国小孩2%……中国小孩自制力强可能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当然,并不是说找个克勤克俭识礼知书的伴侣,就一定保证孩子自制力强,但几率总是高那么一丢丢是吧?

2.让孩子的生活有安全感、有规律可循

研究显示,安全依恋、作息规律、环境变动小的孩子比较容易有自制力。另外,如果家长比较信守承诺,小孩会对家长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有自制力。

3.多关注孩子的所作所为,及时对小孩的情绪、社交、生理需求做出反应

家长的响应度越高,小孩的自制力也往往越高。还有研究显示,家长如果在旁关注小孩在做的事情,小孩集中精力的时间也会更长。

4.放低期望值

跟自制力相关的前额叶皮质要到20来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别指望小孩能有多好的自制力。还有研究显示,抑制同样的冲动时,小孩需要激活的脑区比成年人更大。

小孩要动用更多的肌肉才能跟大人举起同样重的东西,但因为力量不够,还是更容易失败。同样道理,他们也需要动用更多“脑力”才能达到跟成年人一样的自我控制,同时,也更容易自我控制失败。

5.自制力不是靠“蛮劲”,而是靠“巧干”

很多人都听过棉花糖实验——在幼儿园阶段的小孩面前摆一块巧克力饼干(是的,最早的实验用的不是棉花糖),告诉小孩:如果你现在吃就只能吃一块;但如果等到我回来时这块饼干还在,我就再给你一块,你就能吃两块。

那些忍住不吃的小孩,当然自制力更好,但他们并不是盯着饼干强忍的,基本上都用了各种办法——有人蒙住自己眼睛,有人把饼干遮起来,有人干脆背对饼干看着墙,有人坐住自己的手,有人絮絮叨叨地跟自己说话,有人跑到墙角放声歌唱……

能创造性地想出很多办法来克制冲动达到目标,才是真正的自制力。

大人们,你又有多少种办法,能教给孩子呢?

作者:游识猷
编辑:odette
题图来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 Rueda, M. R., Posner, M. I., & Rothbart, M. K.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attention: Contributions to the emergence of self-regulation.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28(2), 573-594.
2. Repacholi, B. M., Meltzoff, A. N., Rowe,H., &Toub, T. S. (2014). Infant, control thyself: Infants’ integration ofmultiple social cues to regulate their imitative behavior. Cognitivedevelopment, 32, 46-57.
3. Colombo, J.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ttention in infanc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37-367.
4. Colombo, J., & Cheatham, C. L. (2006). The emergence and basis of endogenous attention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In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34, pp. 283-322). JAI.
5. Yu, C., & Smith, L. B. (2016). The social origins of sustained attention in one-year-old human infants. Current Biology, 26(9), 1235-1240.
6. Ruff, H. A., & Capozzoli, M. C. (2003).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and distractibility in the first 4 years of lif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9(5), 877. 
7. Reynolds, G. D., & Romano, A. C. (2016).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systems and working memory in infancy. 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 10, 15. 
8. Wass, S., Porayska-Pomsta, K., & Johnson, M. H. (2011). Training attentional control in infancy. Current biology, 21(18), 1543-1547.
9. Chang, F. M., Kidd, J. R., Livak, K. J., Pakstis, A. J., & Kidd, K. K. (1996). The world-wide distribution of allele frequencies at the human dopamine D4 receptor locus. Human genetics, 98(1), 91-101.


标 题: 每一个当妈的女人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

发信人: ggnois (ggnois), 信区: NextGeneration
标  题: 每一个当妈的女人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15 20:14:46 2018, 美东)

6:50,第一个闹钟响起,我知道是我的起床时间,可是脑海里还停留在夜里弟弟最后
一次哭声的状态里。

  刚想再眯两分钟,突然想起哥哥今天学校活动要穿红色衣服还没整理,立刻睡意全
无。一边找衣服,一边脑海里反复铭记今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几个会议、有无外出、老
板交代的事情、晚上哥哥的数学课、弟弟的辅食要采购。几番反复后,我的头脑直接进
入高速运转状态。这一切其实只用了1分钟。

  先洗脸再刷牙,可以让洗面奶多在脸上停留两分钟,刷牙的同时去隔壁房间看看弟
弟醒了没有,顺便多看几眼我的小可爱。化妆是肯定要在5分钟内完成的,不敢说效果
多牛,速度是必须要有的。

  此时大概7:05分,一杯温水后,给哥哥准备水果酸奶和一杯水,因为幼儿园的早
餐如果有肉,素食者的哥哥就需要在家加一餐。早上绝对不搞麻烦的水果,通常就是橙
子、猕猴桃,营养而且好处理,最重要的是快!

  叫醒哥哥起床,通常现在只需要5-10分钟,这种结果是在长达一年的实战后达成的
美好局面,经验就是讲道理、和颜悦色的哄骗绝对没用,还是强硬的态度和偶尔大吼几
次解决了问题,乖乖的起床上学了。

  如果这期间弟弟醒来,一定要忙里偷闲的去抱几分钟,这样才能缓解一点我对弟弟
的亏欠之心,来不及温存几分钟,就要送哥哥上学了。

  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

  孩子走进幼儿园后,我如释重负,看着孩子开心去幼儿园的心情真的不亚于升职加
薪,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真是每一个当妈的良苦用心。

  为了节省时间,我尽量不开车,因为打车路上我可以把时间都利用起来,上车后听
10分钟音乐舒缓一下心情后,开始迅速打开手机邮箱和日历,开始准备今天工作的要点
、安排,开启一天的工作战斗。分享几个我的时间管理心得:

  事情一定要分轻重缓急 坚持二八原则

  无论是工作业绩的产出,还是生活目标的达成,其实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最重要的那
20%的事情,要优先重要的事情,并全力做好。

  重要的事情和会面要提前预留整段时间,尽量不被打扰

  现代人越来越习惯了碎片化时间去做事情,也许看似做了很多,但是重要的事情和
思考,是需要静下心来去深度思考和交流的,不要被干扰,才能达成目标。

  学会委托

  ”事必躬亲“在很多情况下是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工作如此、养孩子也如此,合
理分工和充分授权绝对是职场妈妈必须掌握的技能。

  懂得拒绝

  不要被周围人的需求完全牵着鼻子走,当然老板的要求不能随意拒绝哈。

  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这不仅是个好习惯,还是没个职场妈妈最痛的领悟,当妈的都有经验,孩子不知道
明天是不是就生病了,或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千万要预留空间给明天。

  充分利用碎片的时间处理碎片化事项

  有了孩子后,你会发现每一分钟都宝贵,等车的几分钟可以和老公通个电话,可以
处理积累的微信留言,可以安排周末的家庭聚会。缩短吃饭时间腾出半个小时快走,这
是对我最现实的减肥健身方式。

  晚间的团聚时光和夜深人静后的短暂休整

  虽然下班时间不确定,但我也会尽量不太晚回去,做不完的工作我会在孩子入睡后
处理。从晚餐到入睡绝对是一家人最忙碌也是最快乐的时光。

  饭桌上,每天都要反复纠正哥哥吃饭的坏习惯,也会听他说着幼儿园的各种事情,
时不时还要顾及一下旁边对食物开始产生浓厚兴趣的8个月的弟弟;

  抱着老二,看着老大玩游戏或者写作业,这种我以前不可想象的画面现在就每天在
我家上演着,更别说二胎后兄弟俩争抢打闹的剧情了,没想到弟弟才8个月就开始上场
竞争了;

  晚上抢着要妈妈哄睡,绝对是一场苦情大戏,分工上我负责哥哥的陪睡,但是当妈
的哪有什么明确分工,谁需要你都必须有求必应。弟弟只要发现哥哥在我怀里,就会大
声哭闹,哥哥绝不示弱,声音震耳欲聋,想平复这支协奏曲必须我亲自出马,左边哄完
右边抱。

  我最引以为豪的是同时哄睡两只,左边奶睡,右边那只哼着歌拍着小屁股也安静入
睡了。当我从他俩中间爬起来的时候,真心为自己鼓掌,是一种在残酷战役中幸存下来
的欣喜。

  孩子们都睡了,世界都安静了,赶紧享受这一天中最期待最美好的个人时光。去客
厅赶紧处理完工作上的微信和邮件后,抄起手机直奔洗手间,想起中午同事推荐的彩妆
,春天来了总要给自己再添置几套新衣,坐在马桶上打开某宝准备享受我的购物之旅时
,猛的想起弟弟的尿不湿要买了,赶紧娴熟的搜索购买,对了,还有答应给哥哥买的拼
图,看到日用品打折又赶紧给家里添置,给大家买买买后,心疼一下几百大洋,暂时搁
置一下我的新衣吧。

  接着摊在床上,已经累得不行,内心一直在喊着快起来敷张面膜,身体却不听使唤
了……已然快睡着了,又突然想起我妈最近腿有些疼,赶紧拿起手机询问。

  留1个小时给自己

  这一天从早7点到晚11点,孩子、父母、老板、同事、客户、老公,都华丽登场,
认真为他们服务了一天,女战士身兼多职,把24小时活生生过出了42小时的效果,却猛
然发现,没有1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

  这世间有一种魔法,可以让时间翻倍,让你充满鸡血,那就是孩子;

  可我,还想再施一个魔法,每天再加1个小时,把那1个小时留给自己。 

Tuesday, July 10, 2018

哈佛教授夫妇历时47年研究,全世界的育儿方式都在这里了!

这不是育儿指南,两位作者也没想教给父母任何“正确的”育儿方式。每位父母选择如何育儿,都是在所处时代、 当地文化以及当前主流育儿意见影响下形成的。你认为一定正确的养育方式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也没有什么国际标准。能够跨文化看待养孩子这件事,不仅对父母是种松绑,也更符合养育的本意。

虽然现在的父母比以前任何年代的父母工作都忙,他们对养孩子的自我要求却越来越高,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越来越多,对孩子的管理也越来越精细。

尽管爹妈们已经在拼命学习了,却遭遇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批判,比如“每个熊孩子身后都站着一个熊父母”,比如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更典型的还有曾经火爆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

其实,直到20世纪初,送14岁的男孩下煤矿、12岁的女孩去洗衣作坊都是非常正常的,没人会批评父母太狠心。而过去几十年巨大的社会变迁,儿童福利概念的形成与强化,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让父母们在享受新时代的丰富与便捷的同时,也成了压力最大的父母

不管是不负责,管多了又遭抱怨,这是为什么?父母管得到底对不对,又有用没用呢?

这时,我们神奇的人类学家出场了。

Sarah Levine和Robert A. Levine

Robert A. Levine是哈佛大学教育与和人类发展系教授,他的妻子Sarah Levine曾经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他们用了长达47年研究和观察全世界不同地域的育儿方式,然后夫妻俩写了本书。

Do Parents Matter? Why Japanese Babies Sleep Soundly, Maxican Siblings Don’t fight and American Families Should Just Relax.(翻译是:家长有用吗?为什么日本宝宝睡得香,墨西哥宝宝不打架,而美国家庭就该放轻松。)

家长有用吗?

这本书一上来就指出:目前大多数育儿书或者文章都出自心理学研究,但是心理学研究对象大多是来自这样一个群体的:白人,受过良好教育,工业化国家,富有,民主社会。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样本,则常常是美国在校大学生。儿童心理学呢?尽管研究者努力扩大样本的多样性,但还是难以抑制地把美国孩子的实验结果推广到全世界儿童身上,哪怕美国孩子其实只是全世界孩子中的一个小群体。实际上,OECD国家的儿童数量还不到世界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

所以,与其把具有特殊性的研究结果照搬到你家孩子身上,不如看看世界各地的爹妈都是怎么养孩子的。

母乳应该怎么吃?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母乳是婴儿的唯一食物。 但并不是所有妈妈都有足够的母乳,也不是所有婴儿的成长里都有妈妈在身边,所以1865年,德国化学家,现代有机化学鼻祖 Justus von Liebig 合成了可以取代母乳的奶粉。



奶粉迅速成了爆款单品,瓶喂的方式在欧美国家的上流社会迅速流行,这种新兴的喂养方式很是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对情欲和身体裸露必须严格控制。喂母乳变成了一件不受待见的事儿。妇女们觉得在公共场合喂奶露出乳房感觉很羞耻。1952-1954年在波士顿地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妈妈完全不采用胸喂母乳,24%的妈妈胸喂母乳时间只有三个月。

当作者把这种情况告诉他正在研究的尼日利亚女学生,她们都睁大了眼睛,表示震惊:妈妈为什么不给孩子喂奶,为什么乳房和色情有关系,为什么在公开场合喂奶会让人觉得是一种羞耻?

接下来,画风又变了。

到了1960-70年代,嬉皮士运动兴起,人们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妈妈们又开始愿意母乳喂养了。200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喂母乳的妈妈比例降到了23%。而这个阶段恰恰是更多女性出门上班的时期,按理说喂母乳的难度是增加的。那是什么起作用了呢?

专家,还是专家!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告诉大众,母乳是对婴儿最好的食物

2012年5月21日发行的《时代》杂志,封面上是当时26岁的美国妈妈Jamie Lynn Grumet和她3岁的儿子。Grumet认为只要孩子需要母乳喂养,多久都可以。这一观点在美国有众多拥趸,也饱受争议。这期杂志也是《时代》历史上最具争议同时也最畅销的杂志之一。

美国妈妈Jamie Lynn Grumet和她3岁的儿子

90年代之后,泵奶器问世,让上班的妈妈也能母乳喂养了。不过虽然孩子喝到了母乳,但哺乳时候的亲密感和互动却被泵奶器阻隔了。而妈妈们压力似乎更大了。有了泵奶器,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喂母乳?


英国国家健康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母乳喂养广告。由于过分强调母乳喂养会给妈妈们造成很大压力,NHS的广告词是,“我不是说母乳喂养容易,我是说,你值得这样做。”

如何管好孩子的睡眠呢?

让新爸妈最痛不欲生的一件事就是小婴儿的睡眠了。婴儿从妈妈温暖的子宫出来,需要两三小时就喝奶,需要父母的环抱和抚摸, 他们一夜就是会醒几次,这很正常。但是爹妈为此深受折磨,尤其是美国的父母,因为美国的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单独睡一个床,甚至一个房间。结果是,他们必须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另一个房间,才能喂到或者安抚孩子。 一夜下来心力交瘁。 

为什么美国的父母这么做呢?因为他们相信这么做对孩子最有利。独立也许是美国家长最看重的品质了。当然,这也是因为医生告诉他们睡一张床孩子窒息的风险会增大。

纽约州政府健康部门关于婴儿安全睡眠的海报:单独睡,仰睡,睡在小床里。

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父母是怎样管孩子睡觉的呢?

农业社会的大多数国家,父母和孩子是一起睡的。但是日本,一个现代化国家,父母和孩子仍然是一起睡的。人类学家William Caudiall认为,这种方式促进了妈妈和孩子心理上的相互依赖。不仅如此,日本的婴儿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之一,远远低于美国;他们的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也是美国的一半。

Levine夫妇认为,和婴儿睡一张床的健康风险被夸大了,但是婴儿和妈妈同床的好处却被忽视了。

在我们家,在在从小就是自己睡婴儿床, 但是在他频繁夜醒,或者自己就是无法入睡的时候,我也有过把他放在身边一起睡的经历。我不得不说,这样我们的确都更容易睡着,但我也无法消除心理的恐惧,总怕一睁眼看到他被闷在被子里。所以我都是尽量放他在婴儿床里,但和我们一个房间睡。
  


妈妈们如何跟孩子互动呢?

美国妈妈更爱和孩子说话,非洲妈妈更爱和孩子肌肤接触。

对于美国爹妈来说,看着自己孩子的眼睛表达情感是天然正确的。父母时刻看着孩子,对孩子表情夸张的表演,做鬼脸,说故事。哪里有不愿意看到孩子热烈回应的大人呢。

然而在非洲,孩子总是在妈妈身上贴着是更普遍的,孩子坐在妈妈腿上,背在妈妈背上,在妈妈怀里吃奶。对于她们而言,和孩子的眼神交流是要避免的,皮肤贴着皮肤却是必须的。

那是因为非洲的妈妈没有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么? 当然不是。这些妈妈在采访中得知西方国家的孩子和父母不睡在一起还觉得震惊呢。作者认为,背后的原因, 是文化。抚触利于安抚,而眼神相交或言语逗玩是一种刺激。非洲的妈妈们想让他们的孩子平静,长成顺从、尊重长辈的儿童。

Heidi Keller对非洲Nso地区和德国的妈妈和婴儿之间的互动进行比较,认为这是两种妈妈不同的表达爱和亲密的方式。但是德国的妈妈和孩子的互相对视持续得更久,而第二年里,Nso的孩子更顺从和听话。

一个非洲家庭。来源:NYT

作者则比较了肯尼亚Gusii地区和美国中产父母的育儿方式。他们观察了孩子从出生到2岁半阶段的28个Guiss妈妈和20个波士顿地区的母亲。

然后发现:
Guiii的妈妈的方式更加安抚,他们更多的抱着孩子或者让更大的孩子抱着,他们迅速回应孩子的哭泣或不悦,却对宝宝的日常叨叨不予回应;他们按需哺乳,避免直视孩子的眼睛,不太给孩子玩具,也不逗他们。

而美国妈妈则较少抱孩子,和婴儿说话更多,对哭声延迟响应,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很愿意去刺激和逗孩子,而不是让他们平静。因为他们相信刺激对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都有好处。


不同养育方式的结果就是,相对于Gusii地区的孩子,美国孩子在2岁半的时候更能说,好动,不好管理。

那么为什么非洲和美国的妈妈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呢?文化又脱不了干系了。不同社会的家长对孩子性格的偏好是不一样的,而家长们选择的互动方式,正是为了达到本土文化对孩子的期待。

非洲国家的妈妈有很多孩子,没有很多时间聚焦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需要孩子顺从,好带,平静,温和。而德国和美国的家长,孩子较少,家长对每一个孩子给与的关注更多,他们希望孩子活跃,独立,有主见。

当然非洲那么广袤,不同国家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也完全不一样,作者也对非洲国家内部进行了比较,但是我们就不在这展开了。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书里的叙述。 

分别来自纳米比亚、日本、美国和蒙古的四个小宝宝。来源:法国纪录片Babies,导演Thomas Balmès

家长们如何应对学步儿呢?

Toddler(学步儿)是一个很牛逼的群体。他们会走路,开始讲话了,无敌天真可爱。但同时,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也见长,发起脾气来不分时间地点姿势,戏剧效果怎么震撼怎么来。但每个文化中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么?家长的对策都是一样的么?当然不是。

比如在说话这件事儿上,美国的家长很重视和孩子说话,她们从孩子刚出生就经常和孩子对话,好像对孩子说的话少了,孩子说话就会晚了,又或者他们就称不上是好父母了。非洲的妈妈心大,觉得不需要教,孩子到了两三岁自然就会说话。

语言学家也发现,只要孩子生长在有成人对话的环境中,18个月到36个月是孩子茁壮的学说话时期,这是条普世规律。 换句话说,家长是不是专门对着孩子说话关系不大。

农业社会里,人们住在一起,孩子的成长环境里有更多的大人,更多的对话,他们学习说话的机会更多。而在发达国家,人们过得不是群居生活,当大部分时间只有妈妈和孩子,或者保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频繁和孩子说话成了“好妈妈“的标准。

 
再比如,训练孩子上厕所这件事上不同的家长做法也不同。在1930年代,美国和英国的妈妈通常在孩子一岁以前就开始训练他们上厕所。 他们把孩子早早学会上厕所当成是自己和孩子的光荣。 当然,这和没有洗衣机去洗布尿裤也有关系,你懂的。相比之下,当代的美国家长,则相信要等孩子准备好了才开始,孩子应该是这个变化的主导者,他们强调要尊重孩子。

而在中国,大家可以分别回忆一下童年,还记得你爸妈为了让你拉屎拉尿发出的嘘嘘声么?不止中国,印度也一直使用这种类似巴普洛夫训狗的方式来训练孩子上厕所人为制造了各种模拟音效。

《飞屋环游记》里的大狗,一听到“松鼠”就怔住。中印哄孩子便便发出嘘嘘声,原理同巴普洛夫训狗。嗯,感觉哪里不太对……

在非洲,太平洋岛国和南美洲等其他的农业社会,压根就不存在训练孩子上厕所这回事儿,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在户外玩耍,他们的粪便轻松的被扫到动物的排泄物一起,然后天然降解。

所以美国家长的这种等到2岁左右才开始严阵以待的训练图啥?这当然离不开一次性尿裤的广泛使用,否则谁愿意手洗两年的尿布?但同时,也跟美国文化中强调孩子的自主性有关。技术和文化战胜了自然。

写在最后

这两个用了半个世纪来研究全世界父母抚养孩子的教授,他们是怎么养大自己的孩子的呢?

Sarah说:

“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做田野调查。 当他们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和我们一起住在非洲,大一点又和我们一起住在墨西哥。我们相信,孩子应该像花朵一样自由绽放。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会成为怎样的人,他们也许会和我们完全不同。事实是他们中的一个成为了一个计算机工程师,我们却连灯泡都不会换。现在他们也成为父母了,我们会特别小心地和她们聊养孩子的事儿,生怕吵起来。 ”

Robert补充:“是的,他们可容易生气了。”

你看,哈佛大学教育系教授又怎样,研究了全世界爹妈如何养娃又怎样?